阅读正文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
1 |
0370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
2 |
03709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 |
||
3 |
00015 |
英语(二) |
14 |
||
4 |
00034 |
社会学概论 |
6 |
||
5 |
00315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
6 |
||
6 |
00316 |
西方政治制度 |
6 |
||
7 |
00318 |
公共政策 |
4 |
||
8 |
00320 |
领导科学 |
4 |
||
9 |
01848 |
公务员制度 |
4 |
||
10 |
00319 |
行政组织理论 |
4 |
||
11 |
00261 |
行政法学 |
5 |
||
12 |
00321 |
中国文化概论 | 政治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考 |
5 |
|
13 |
00322 |
中国行政史 |
5 |
||
14 |
00277 |
行政管理学 |
其他类专业专科毕业生考 |
6 |
|
15 |
00312 |
政治学概论 |
6 |
||
1 |
00024 |
普通逻辑 |
4 |
免试英语(二)加考课程 |
|
2 |
00067 |
财务管理学 |
6 |
||
3 |
00144 |
企业管理概论 |
5 |
||
16 |
毕业设计(论文) |
不计学分 |
|||
合计 |
69学分以上 |
主考学校:西南政法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考试计划(2024年版)
一、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培养行政管理与综合服务的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本专业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课程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考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考生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学历层次及规格
本专业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层次,属管理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类型为专升本,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相应专业的水平要求一致;各门课程考试以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每门课程考试及格后,获得该课程相应的学分。
凡取得本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14门课程合格成绩,学分累计达到72学分,其他考核及思想品德经鉴定达到毕业要求的,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符合主考学校学士学位授予规定的,可申请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水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基本要求:本专业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行政工作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专业代码:120402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专升本)
序号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1 | 1504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
2 | 1504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
3 | 1504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
4 | 13000 | 英语(专升本) | 7 | |
5 | 14660 | 政治学原理 | 6 | |
6 | 07816 | 公共行政学 | 4 | |
7 | 10999 | 公共政策分析 | 6 | |
8 | 05722 | 公共经济学 | 5 | |
9 | 03450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 6 | |
10 | 00261 | 行政法学 | 5 | |
11 | 00322 | 中国行政史 | 5 | |
12 | 00315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 6 | |
13 | 00319 | 行政组织理论 | 4 | |
14 | 00510 | 秘书实务 | 6 | |
15 | 00034 | 社会学概论 | 6 | |
16 | 10197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 不计学分 | |
总学分 | 75 |
五、主要课程说明
1.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权力、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依托政治学方法论,突出中国政治问题意识且紧密关注政治实践,正确认识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提升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
2.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公共行政学发展历程、行政环境、政府职能、公共组织、行政效率、行政监督、依法行政、行政改革、机关行政、公共财政、行政伦理、行政改革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掌握公共行政知识和理论工具,紧密联系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实践,了解政府有效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提升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个人能力。
3.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和执行、公共政策评价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理论与方法,树立和培养科学决策意识,提高考生运用政策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4.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职能、行为、行政效率等问题,主要讲授市场机制、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失灵、重塑政府、政府与市场合作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和了解政府、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方式,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经济问题。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环境、战略管理与资源配置、人才激励理论和基本原则,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机制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在适当的行业规范下,能分析和解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实际问题。
6.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行政、行政权、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等理论体系,覆盖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救济法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明晰行政法体系,熟悉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树立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意识,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具备相关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
7.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代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国行政管理的有益经验,主要讲授中央行政体制、地方行政体制、行政过程、行政官员管理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提升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8.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涉及我国当前社会很多的实际状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主要讲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发展前景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全面、综合、深入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结合现实情况,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行政管理素质。
9.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组织理论的发展、行政组织的环境与管理、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行政组织的沟通、行政组织学习和文化、行政组织的绩效管理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掌握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升组织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10.秘书实务
秘书实务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秘书工作的特征、定义、要素,秘书形象塑造与行为规范,办公室事务管理、公文运转处理、会议管理与服务、商务活动和差旅安排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能,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
11.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与文化、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活动、婚姻与家庭、劳动与消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认识和了解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夯实社会学的基础素养。
六、实践性环节学习考核要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实践性环节综合考核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考核要求如下。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按本专业学历规格要求,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考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综合性实践考核。经申请准予参加考核的考生,应按主考学校相关规定及选派教师的指导,通过查阅并合理利用相关资料,由本人独立完成重复率检测达标的有关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治理等选题的毕业论文,务必主题鲜明,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流畅、资料详实、格式规范,且不得抄袭造假。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5000字,经评审合格方可参加答辩。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依据论文评阅成绩和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七、其他必要的说明
无
附:
系统已经实行知识产权保护,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非法模仿使用。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Copyright(c)2018-2025 重庆自考网(cq.exam100.net)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12709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90782